禱告的力量(五)-選民的禱告

路加福音
18:1 耶穌設一個比喻,是要人常常禱告,不可灰心。
18:2 說:「某城裡有一個官,不懼怕神,也不尊重世人。
18:3 那城裡有個寡婦,常到他那裡,說:『我有一個對頭,求你給我伸冤。』
18:4 他多日不准,後來心裡說:『我雖不懼怕神,也不尊重世人,
18:5 只因這寡婦煩擾我,我就給她伸冤吧,免得她常來纏磨我!』」
18:6 主說:「你們聽這不義之官所說的話。
18:7 神的選民晝夜呼籲他,他縱然為他們忍了多時,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嗎?
18:8 我告訴你們,要快快地給他們伸冤了。然而,人子來的時候,遇得見世上有信德嗎?」
 
 
「常常禱告,不可灰心。」(路18:1)。這句經文是基督徒最熟悉,甚至成為鼓勵信徒要恆切禱告不要灰心的經文。
 
但曾經有人認為「常常禱告,不可灰心」,就是找神麻煩,要日夜嘮叨神才會應允我們的祈禱,所以他們為了避免自己成為嘮叨的寡婦,就不祈禱了。他們有這樣負面的理解,是因為他們只著眼在不義的官及寡婦之間的互動,沒有看到經文的重要部份,引致某部份信徒陷在疑問中,大大影響了我們禱告時,應有正確心態。這個比喻的重點是我們禱告求問的對象是誰呢?因為求問對象是誰,會影響我們禱告的信心。
 
路加福音18:1-8是耶穌教導門徒,縱然城裡一個不義的官,會因為不想再被寡婦的煩擾,而去為寡婦伸冤,更何況我們跟神是有選民的關係呢?正因為我們是神的選民(路18:7-8),是有一個分別為聖的身份(是指我們被神揀選出來歸祂自己的人),所以神是十分緊張屬祂的人的一切,祂必會回應那些衪所揀選、日夜向衪呼求的人,為他們主持公道!
 
這讓我們明白了當求問的對象不同,其關係也相應不同,關係的不同,也會影響我們的信心,因為信心是建基於我們跟求問對象的關係,所以耶穌才會說:「我告訴你們,要快快地給他們伸冤了。然而,人子來的時候,遇得見世上有信德嗎?」(路18:8)意思是耶穌不希望見到當祂來的時侯,我們已經失去了信德(信心功夫)。而信德的基礎是因為我們跟神是有密切的選民關係,神不想見到我們受任何委屈,既然相信復活的神是會再來到我們當中,我們就更應該不要失去信心的功夫,就是恆常跟主連繫(常常禱告),堅持(不要灰心)相信主是必定會回應我們的祈求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「常常禱告,不可灰心。」的正確動機,是有力而且有盼望的証據。